跳至主要內容

文章

《人格心理学》中,有个概念叫做“自我设障”,是指为了保护自尊,在工作或竞争中设置障碍,阻碍自己成功。 通俗点说就是怕自己会失败,所以不敢去做,但又不想承认自己的懦弱,

  加密禅师 @crypto_chanshi · 3h 《人格心理学》中,有个概念叫做“自我设障”,是指为了保护自尊,在工作或竞争中设置障碍,阻碍自己成功。 通俗点说就是怕自己会失败,所以不敢去做,但又不想承认自己的懦弱,于是从主客观方面找各种各样、看似冠冕堂皇的理由,从而让别人和自己都相信一件事: 我不去做,其实是有合情合理的原因的!
最近的文章

如何改善分化水平,更好地坚持自我? 1、重新找回自己的感受

  许不言 @HsuBuyan 如何改善分化水平,更好地坚持自我? 1、重新找回自己的感受 由于自我分化低的人不知如何将自己的感受从伴侣、父母的感受中区别出来,所以他们的幸福和悲伤会收到对方情绪的强烈影响,如果你面临着这样的问题,那么你的首要任务就是试着重新找回属于自己的感受。 首先在你与家人或伴侣相处时,试着在内心对你感受到的情绪提出质疑,这是对方的感受,还是我的感受?此外,还有一个帮助你找回自己感受的方法就是「具体化」自己的感受。 比如你不能简单地说「我感觉不好」、「我觉得不舒服」,你要努力去体会和分辨是内疚?是失望?是尴尬?以及那些情绪让你想到过去曾在什么样的情境中体会过? 要先识别自己的感受,明白它具体是什么,用心不断练习分辨,你就能和自己的感觉达成更好的关系。 2、学会辨识情感和理智 在能够区分自己和他人的感受的同时,你也要学会辨别自己的情感与理智,情感可以是微妙的,也可以是强烈的,但它们通常都是难以抑制的、下意识的感受,尤其是在争执、辩论或情绪激烈的情境中时,你要问自己,现在是我的情绪在起作用,还是理智在起作用? 比如你周围的人都认为你和伴侣不相配,你也清楚地意识到其实你们的性格、爱好都不和谐,可是你就是会在想到对方时忍不住嘴角上扬,会希望和对方在一起的每分钟都变成两倍那么长,「我感到快乐、满足、幸福」,这就是你的感受。 而理智则是客观的,需要经过思考与分析,同时也是有据可查的,它不像自然发生、有时甚至是「侵入式」的情绪或感受,理智思考更多的是一种人们主动选择的状态。 比如你在纠结是否要和伴侣分手时,想到对方条件其实很不错、性格好相处,但也想到对方抽烟喝酒、有时不尊重女性,这就更像是一种基于理性而非感性的判断。 这样一来,你就可以回顾自己过去所做的一些决定和选择,看看自己更多忠于情感还是理智,以及它们分别给你带来了怎样的结果和后续体验。 此时「坚持自我」的含义也会变得更加明确,你会更清楚在什么时候、场合,你想坚持的是哪一面的自我,感性还是理性的?不过需要明白的一点是,感性与理性同样重要,没有优劣之分,它们在不同的情境中发挥着各自的功能。 3、主动与原生家庭建立适当的边界 当你意识到自己和原生家庭的边界过于模糊,就是时候主动建立起更加健康的边界了。 首先你要谨记,即使是父母也无权干涉你的决定与选择,在他们试图这样做时,你要坚定

分化程度低的人是什么样子? 在学者的理论中,那些自我分化能力极低的人在与他人的关系中常常呈现出两种极端状态「情绪隔离或情感融合」,顾名思义前者是一种刻意的疏离状态,即回避与他人建立链接。

  许不言 @HsuBuyan 分化程度低的人是什么样子? 在学者的理论中,那些自我分化能力极低的人在与他人的关系中常常呈现出两种极端状态「情绪隔离或情感融合」,顾名思义前者是一种刻意的疏离状态,即回避与他人建立链接。 这类人会觉得自己和所有人都有距离,他们否认家庭和亲密关系的重要性,以逃避与人的链接来达到一种不堪一击的「伪独立」状态,因为他们害怕自己在与他人链接的过程中「被吞噬」。 与之对立的「情感融合」,则指的是和重要他人(父母、伴侣等)过度纠缠的状态,这类人在关系中没有边界,他们的情绪无时无刻受到他人的影响,当他人无法感受到他们的情绪时,他们可能会因此暴怒。 为了和关系中的他人保持「融合」的状态,他们要不就不敢提出和对方不同的看法,一味地取悦来和他人保持一致。 或者强迫他人和自己保持一致,取悦者和残暴的统治者看起来截然不同,但都是为了能和他人全然一致、融为一体。 比如妈妈说你是我的女儿你应该和我一样;或者恋人说我好爱你,我的一切想法都可以和你一样。 值得注意的一点是,自我分化更像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能够完成的目标;自我分化不是一种要么有要么无的能力,而是一个连续的谱。 完全的分化状态其实并不存在,但在这个谱上越靠近那个理想化的状态,就越能够了解自己,越少受到他人情感和思想的裹挟,从而更能坚持自我。

为什么有的人特别清楚自己要什么? 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发现有这样两类人,一种人总是能坚定地做自己想做的事,他们知道自己要什么,在和家人、伴侣的关系中也很「拎得清」。

  许不言 @HsuBuyan 为什么有的人特别清楚自己要什么? 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发现有这样两类人,一种人总是能坚定地做自己想做的事,他们知道自己要什么,在和家人、伴侣的关系中也很「拎得清」。 另一种人,他们好像很难理解自己想要什么,有时即便有一闪而过的想法或者信念,也极其容易受到别人的影响,很难坚持自我,不管在为自己做决定,还是与他人的相处中都是如此,所以有人会说,他们「活得不明白」。 可是坚持自我到底意味着什么呢?而那些不能坚持自我的人,究竟仅仅是因为太在意他人,还是原本就不明白自己究竟想要的是什么呢? 什么叫做「坚持自我」? 心理学上有个与坚持自我密切相关的概念,叫作自我分化,它决定了一个人能否拥有清晰的自我感,以及是否能在外界压力下依然坚持做自己想做的。 自我分化指的是一种能够分辨和管理个人的情绪和理智,并将自我独立于他人之外的能力,它包括了个体内心的分化(分辨理智过程和感受过程)及外部人际的分化(把自我从他人那里分化出来两个层面: 1、个体内心层面 有一些人之所以无法坚持己见,容易在做出决定以后反复和改变,可能是因为他们总在做决定时被那一刻的情绪或感受所裹挟,并把那误以为是自己思考得出的结果。 因此要坚持自我,首先要区分哪些是一时的情绪冲动,哪些是自己深思熟虑的结果,而这也是自我分化所强调的。 举个例子,当分化水平较低的人被问道在一段亲密关系中的感受时:「你和他在一起开心吗?」他们可能会回答:「挺好的,他对我不错,我们条件也很相配」,这就是典型的混淆了感受与思维。 而如果是自我分化水平高的个体面对同样的问题,他们可能会说:「我们性格很合适,但我在这段关系中不快乐,因为感觉不到心动。」从中可以发现,分化水平高的人能够清晰地区分出「我的感受」和「我的思考」。 对自己好、性格好、条件般配,这些更多是基于客观事实评估和分析后得出的结论,而提问问的是感受,是你的个人情绪,是你在这段关系开心与否。 2、外部人际层面 在家庭与亲密关系中,一个坚持自我的人应该能够既保持个人的独立,又能与他人建立好的链接。 自我分化程度同样代表着人际关系的成熟,它强调的也正是个体在与人交往时,能同时体验到「亲密感」与「独立性」。 有学者指出,分化更加完全的人在任何关系中都能始终坚守住一个「我」的位置,也就是说他们能在关系中保持一种清晰的自我感,明确「我」的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