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为什么有的人特别清楚自己要什么? 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发现有这样两类人,一种人总是能坚定地做自己想做的事,他们知道自己要什么,在和家人、伴侣的关系中也很「拎得清」。

 


为什么有的人特别清楚自己要什么? 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发现有这样两类人,一种人总是能坚定地做自己想做的事,他们知道自己要什么,在和家人、伴侣的关系中也很「拎得清」。 另一种人,他们好像很难理解自己想要什么,有时即便有一闪而过的想法或者信念,也极其容易受到别人的影响,很难坚持自我,不管在为自己做决定,还是与他人的相处中都是如此,所以有人会说,他们「活得不明白」。 可是坚持自我到底意味着什么呢?而那些不能坚持自我的人,究竟仅仅是因为太在意他人,还是原本就不明白自己究竟想要的是什么呢? 什么叫做「坚持自我」? 心理学上有个与坚持自我密切相关的概念,叫作自我分化,它决定了一个人能否拥有清晰的自我感,以及是否能在外界压力下依然坚持做自己想做的。 自我分化指的是一种能够分辨和管理个人的情绪和理智,并将自我独立于他人之外的能力,它包括了个体内心的分化(分辨理智过程和感受过程)及外部人际的分化(把自我从他人那里分化出来两个层面: 1、个体内心层面 有一些人之所以无法坚持己见,容易在做出决定以后反复和改变,可能是因为他们总在做决定时被那一刻的情绪或感受所裹挟,并把那误以为是自己思考得出的结果。 因此要坚持自我,首先要区分哪些是一时的情绪冲动,哪些是自己深思熟虑的结果,而这也是自我分化所强调的。 举个例子,当分化水平较低的人被问道在一段亲密关系中的感受时:「你和他在一起开心吗?」他们可能会回答:「挺好的,他对我不错,我们条件也很相配」,这就是典型的混淆了感受与思维。 而如果是自我分化水平高的个体面对同样的问题,他们可能会说:「我们性格很合适,但我在这段关系中不快乐,因为感觉不到心动。」从中可以发现,分化水平高的人能够清晰地区分出「我的感受」和「我的思考」。 对自己好、性格好、条件般配,这些更多是基于客观事实评估和分析后得出的结论,而提问问的是感受,是你的个人情绪,是你在这段关系开心与否。 2、外部人际层面 在家庭与亲密关系中,一个坚持自我的人应该能够既保持个人的独立,又能与他人建立好的链接。 自我分化程度同样代表着人际关系的成熟,它强调的也正是个体在与人交往时,能同时体验到「亲密感」与「独立性」。 有学者指出,分化更加完全的人在任何关系中都能始终坚守住一个「我」的位置,也就是说他们能在关系中保持一种清晰的自我感,明确「我」的立场、「我」的感受及「我」的看法。 他们不会因为他人失去自我,误以为对方的立场就是自己的立场,对方的看法会抹杀自己的想法,这要求人们在面对来自重要他人的压力时依然能坚持自我。 而分化不足的人由于没有坚定的「我」的位置,导致他们在为自己做选择时极大地受到他人的影响。 比如他们可能在判断要不要和一个人在一起时,想着「我不能和这个人在一起,因为我家人不喜欢他」,或是「我朋友都觉得他很好,所以我应该和他在一起」。

留言

此網誌的熱門文章

《人格心理学》中,有个概念叫做“自我设障”,是指为了保护自尊,在工作或竞争中设置障碍,阻碍自己成功。 通俗点说就是怕自己会失败,所以不敢去做,但又不想承认自己的懦弱,

  加密禅师 @crypto_chanshi · 3h 《人格心理学》中,有个概念叫做“自我设障”,是指为了保护自尊,在工作或竞争中设置障碍,阻碍自己成功。 通俗点说就是怕自己会失败,所以不敢去做,但又不想承认自己的懦弱,于是从主客观方面找各种各样、看似冠冕堂皇的理由,从而让别人和自己都相信一件事: 我不去做,其实是有合情合理的原因的!

一本提升职业发展、改善组织地位、扩展人际关系、培养健康心理生理的干货书籍——《关键对话》(Crucial Conversation) 心理学中有个名词叫“被动攻击”。

  加密禅师 @crypto_chanshi 一本提升职业发展、改善组织地位、扩展人际关系、培养健康心理生理的干货书籍——《关键对话》(Crucial Conversation) 心理学中有个名词叫“被动攻击”。 即一个人内心充满愤怒和不满,但又不直接将负面情绪表现出来,而是表面服从,暗地敷衍、拖延、不予以合作。这是面对问题的一种逃避行为。 与此相反,有人面对问题时拍案而起激烈冲突,这就是暴力行为。 以上两种行为模式就是战斗或逃跑,战或逃是基因赋予人类的。 本书的4位作者科里·帕特森、约瑟夫格雷尼、罗恩·麦克米兰、艾尔·史威茨勒把这种模式概括为沉默或暴力。 在沟通中,一方陷入沉默,或者一方变得情绪激烈开始进行言语攻击,就陷入了沉默和暴力怪圈。当一方沉默时心门关闭了,拒绝对话;或者双方情绪升级,大吵一架不欢而散。无论对你工作、婚姻还是人际关系都是有害的互动模式。 但 对话高手不会陷入沉默和暴力的怪圈,《关键对话》这本书给出的就是第三个选择 。 本书围绕的是对话,对话是指两人或两人以上的观点自由交流,而不是一方强加观点于另一方。那到底什么才是关键对话? 关键对话有三个特征: 1、观点不同且差异很大; 2、对话双方情绪激烈; 3、对话结果风险很高影响大。 面对关键对话,也有三种结果 : 1、第一种结果是逃避,回避问题,沉默不语; 2、第二种结果是主动面对,但是结果很糟糕; 3、第三种结果是主动面对,处理得双方皆大欢喜。 真正能在生活中面对关键对话时有持续良好表现的人,凤毛麟角。 这本书给出了 7个原则 ,让我们面对人生那些关键时刻,帮助我们化险为夷收获良好的结果,使我们事业稳固、婚姻牢靠、人际顺遂。 一、从“心”开始 上个月,我一位朋友和他夫人离婚了。我和他们夫妻都彼此熟悉,所以对于离婚的原因也了解。他们离婚的原因是“性格不合”。 但据我所知,两个人没有大的、原则性的矛盾,主要是生活中为一些小事争吵不断,而且一件事引出一些列的争吵,翻旧账争吵不休,互不相让,甚至吵架到深夜。 两个人的工作生活大受影响,吵来吵去两个人都不知道吵的是什么。无奈之下选择了离婚。 总结一下,他们无非是两种心理动因: 1、战胜对方 对很多人来说,这是摧毁对话的第一杀手,人类就是喜欢争强好胜。 2、惩罚对方 有时候随着愤怒情绪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