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所谓的帝王气、领袖气和匪气,其实都是强者气质在不同人生境界和格局的体现。

 

加密禅师
最近总看到有人在讨论“强者气质”,这东西尼采称之为权力意志,毛泽东称之为心之力。 所谓的帝王气、领袖气和匪气,其实都是强者气质在不同人生境界和格局的体现。 不得不承认,这好像就是一种天生的气质。 拥有强者气质的人,大到帝王,小到地痞流氓有一个共同特点:他们永远在积极进取;永远相信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永远觉得自己可以做些什么,改变面前的世界。 而正是由于这种人内心能量充沛,他总是要和外部世界博弈,甚至是战斗。客观表现来看就是:这些人充满匪气,身上攻击性比较强,总是有种不守规则的冲动。 所以,拥有强者气质的人大部分小的时候,并不是老师和家长眼中的好孩子,长大了也不是典型意义上的好人。 这种气质是很迷人的,当然,不在同一个频道的人会极为讨厌。但是,他们总是能吸引无数能接收到其能量的人为自己服务。 如果留心观察,大家应该会发现那些充满匪气的男人,无论你觉得他多么傻逼、多么人渣,但他们身边几乎都不缺女人,而且很多还是高质量的女性,更可气的这些女人通常还很沉迷于这类男人。 中国上世纪末治安极差,出了很多闻名全国的悍匪。我个人印象很深的是这些杀人如麻的悍匪,几乎都极富女人缘。而且那些女人并不是贪图他们抢来的钱,很多女人为了他们要死要活,甚至帮助其犯罪和顶罪的。 美国监狱里也不停地爆出女狱警爱上罪犯的新闻,出名的悍匪每天都会收到无数情书。 这些人渣在道德上一塌糊涂,他们拥有无数的缺点。但他们身上的一个优点,就足以让女人们忽略掉所有的缺陷,那就是强者气质,是强大的权力意志。 当这种强者气质表现的格局再大些,就变成了领袖气质甚至是帝王气,那他吸引的就不只是女性,无数人会把自己的人生意义寄托在他身上。 因为大部分人,包括很多聪明绝顶、才华横溢的人,都是心力孱弱的人。他们很容易陷入虚无主义,也很容易对世界和人生悲观。而这些人只有找到一个能点燃自己的“boss”,并为其奉献自己时才感觉到人生的意义,才有活着的感觉。 自己被领袖带领奋斗时内心充满幸福,甚至牺牲时内心也觉得自己的一生是圆满的。 比如,汉高祖刘邦就是一个标本意义上的权力意志强大个体。 他和普通混混不同的是,他的人生境界和格局在不断地成长,而且速度极快。他经历了匪气、领袖气到帝王气的完整过程。 这种气质大部分是天生的。 人的性格大部分应该是天生的,有的人真的更容易乐观,也就是他们乐观的成本比较低,只需要现实世界极小的反馈就能让保持“和人斗其乐无穷”的力量。 而有的人却总是莫名其妙的自卑,总是不停地向外部世界索要肯定,当肯定达不到心理需求时就陷入焦虑、自卑和悲观。 后者想修炼强者气质的成本,是前者的无数倍。 刘邦这类拥有强者气质的人的自信,很大一部分应该是其天生性格决定,而且只需要一丁点世俗成功就能维持自己的自信。比如,他混上个亭长,泡上了开酒店的寡妇,和没见过世面的小弟们吹牛逼忽得人一愣一愣的。这些足以让刘邦觉得:“嘿,我真tm棒”。 拥有强者气质人,一般对挫折也更迟钝。 和上面说的需要很少的成就就能维持他们的自信一样,他们需要极大的挫折,才能让他们对自己产生一丁点怀疑,普通的挫折他们可能根本没有感觉。 初中的时候见过一个哥们,痞里痞气,其貌不扬但是女朋友一个接一个。他有一次追一个美女把人家美女搞得烦不胜烦,最后找自己表哥在学校当着无数人的面暴揍这哥们一顿。这哥们转头就去追下一个美女,丝毫没有觉得自己大庭广众下被人揍是啥大不了的事。当时我特别看不上他,现在回想特别羡慕他的心态,尤其是我被姑娘拒绝难受好几天的时候。 还是拿刘邦来讲,他后来争夺天下经历无数挫折和危机,我们也会发现他从来没有悲观的时候。他永远在积极进取,永远在战斗,永远觉得胜利肯定属于自己(刘邦这一生唯一一次有一丁点哀叹的表现,就是在平定英布之乱后在老家吟唱大风歌,边唱边哭。即使这样,大风歌的主旨仍然是激昂进取的)。 历史上如雷贯耳的人物,很多都在低谷期自我怀疑过,特别是在事业迷茫的时期。 比如,曹操在官渡之战艰难的对峙阶段,就需要荀彧给他打气才能撑下去;刘备在奋斗大半生依然没有什么成就时,在刘表那里差点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蒋介石在抗日进入最艰难的时候,每天躲在浴室哭着大喊“妈”来发泄自己的压力。 强者气质虽然也可以后天塑造,但过程极为艰难。 成功的案例非常少,最成功的就是曾国藩和蒋介石。但这两个人,我个人认为都不是天生具有领袖气质的人。 蒋介石还好点,最起码小时候还淘气点,有点天赋;曾国藩就是纯书生气修炼出的枭雄气了。

留言

此網誌的熱門文章

心理纪录片 : 《伴侣治疗》《你看不见的我》《人生七年》《他乡的童年》《压力的真相》《冥想指南》《深入大脑》《积极心理学》《聪明的大脑》《习惯的奴隶》《睡眠的科学》《探索心理学》《幸福实验室》《看穿读心术》《身份的焦虑》《我们如何对抗抑郁》

量價為王 @wilsonw71270028 · 2h 心理纪录片 : 《伴侣治疗》《你看不见的我》《人生七年》《他乡的童年》《压力的真相》《冥想指南》《深入大脑》《积极心理学》《聪明的大脑》《习惯的奴隶》《睡眠的科学》《探索心理学》《幸福实验室》《看穿读心术》《身份的焦虑》《我们如何对抗抑郁》

如何改善分化水平,更好地坚持自我? 1、重新找回自己的感受

  许不言 @HsuBuyan 如何改善分化水平,更好地坚持自我? 1、重新找回自己的感受 由于自我分化低的人不知如何将自己的感受从伴侣、父母的感受中区别出来,所以他们的幸福和悲伤会收到对方情绪的强烈影响,如果你面临着这样的问题,那么你的首要任务就是试着重新找回属于自己的感受。 首先在你与家人或伴侣相处时,试着在内心对你感受到的情绪提出质疑,这是对方的感受,还是我的感受?此外,还有一个帮助你找回自己感受的方法就是「具体化」自己的感受。 比如你不能简单地说「我感觉不好」、「我觉得不舒服」,你要努力去体会和分辨是内疚?是失望?是尴尬?以及那些情绪让你想到过去曾在什么样的情境中体会过? 要先识别自己的感受,明白它具体是什么,用心不断练习分辨,你就能和自己的感觉达成更好的关系。 2、学会辨识情感和理智 在能够区分自己和他人的感受的同时,你也要学会辨别自己的情感与理智,情感可以是微妙的,也可以是强烈的,但它们通常都是难以抑制的、下意识的感受,尤其是在争执、辩论或情绪激烈的情境中时,你要问自己,现在是我的情绪在起作用,还是理智在起作用? 比如你周围的人都认为你和伴侣不相配,你也清楚地意识到其实你们的性格、爱好都不和谐,可是你就是会在想到对方时忍不住嘴角上扬,会希望和对方在一起的每分钟都变成两倍那么长,「我感到快乐、满足、幸福」,这就是你的感受。 而理智则是客观的,需要经过思考与分析,同时也是有据可查的,它不像自然发生、有时甚至是「侵入式」的情绪或感受,理智思考更多的是一种人们主动选择的状态。 比如你在纠结是否要和伴侣分手时,想到对方条件其实很不错、性格好相处,但也想到对方抽烟喝酒、有时不尊重女性,这就更像是一种基于理性而非感性的判断。 这样一来,你就可以回顾自己过去所做的一些决定和选择,看看自己更多忠于情感还是理智,以及它们分别给你带来了怎样的结果和后续体验。 此时「坚持自我」的含义也会变得更加明确,你会更清楚在什么时候、场合,你想坚持的是哪一面的自我,感性还是理性的?不过需要明白的一点是,感性与理性同样重要,没有优劣之分,它们在不同的情境中发挥着各自的功能。 3、主动与原生家庭建立适当的边界 当你意识到自己和原生家庭的边界过于模糊,就是时候主动建立起更加健康的边界了。 首先你要谨记,即使是父母也无权干涉你的决定与选择,在他们试图这样做时,...

《人格心理学》中,有个概念叫做“自我设障”,是指为了保护自尊,在工作或竞争中设置障碍,阻碍自己成功。 通俗点说就是怕自己会失败,所以不敢去做,但又不想承认自己的懦弱,

  加密禅师 @crypto_chanshi · 3h 《人格心理学》中,有个概念叫做“自我设障”,是指为了保护自尊,在工作或竞争中设置障碍,阻碍自己成功。 通俗点说就是怕自己会失败,所以不敢去做,但又不想承认自己的懦弱,于是从主客观方面找各种各样、看似冠冕堂皇的理由,从而让别人和自己都相信一件事: 我不去做,其实是有合情合理的原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