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一本提升职业发展、改善组织地位、扩展人际关系、培养健康心理生理的干货书籍——《关键对话》(Crucial Conversation) 心理学中有个名词叫“被动攻击”。

 


一本提升职业发展、改善组织地位、扩展人际关系、培养健康心理生理的干货书籍——《关键对话》(Crucial Conversation) 心理学中有个名词叫“被动攻击”。 即一个人内心充满愤怒和不满,但又不直接将负面情绪表现出来,而是表面服从,暗地敷衍、拖延、不予以合作。这是面对问题的一种逃避行为。 与此相反,有人面对问题时拍案而起激烈冲突,这就是暴力行为。 以上两种行为模式就是战斗或逃跑,战或逃是基因赋予人类的。 本书的4位作者科里·帕特森、约瑟夫格雷尼、罗恩·麦克米兰、艾尔·史威茨勒把这种模式概括为沉默或暴力。 在沟通中,一方陷入沉默,或者一方变得情绪激烈开始进行言语攻击,就陷入了沉默和暴力怪圈。当一方沉默时心门关闭了,拒绝对话;或者双方情绪升级,大吵一架不欢而散。无论对你工作、婚姻还是人际关系都是有害的互动模式。 但对话高手不会陷入沉默和暴力的怪圈,《关键对话》这本书给出的就是第三个选择。 本书围绕的是对话,对话是指两人或两人以上的观点自由交流,而不是一方强加观点于另一方。那到底什么才是关键对话? 关键对话有三个特征: 1、观点不同且差异很大; 2、对话双方情绪激烈; 3、对话结果风险很高影响大。 面对关键对话,也有三种结果 1、第一种结果是逃避,回避问题,沉默不语; 2、第二种结果是主动面对,但是结果很糟糕; 3、第三种结果是主动面对,处理得双方皆大欢喜。 真正能在生活中面对关键对话时有持续良好表现的人,凤毛麟角。 这本书给出了7个原则,让我们面对人生那些关键时刻,帮助我们化险为夷收获良好的结果,使我们事业稳固、婚姻牢靠、人际顺遂。 一、从“心”开始 上个月,我一位朋友和他夫人离婚了。我和他们夫妻都彼此熟悉,所以对于离婚的原因也了解。他们离婚的原因是“性格不合”。 但据我所知,两个人没有大的、原则性的矛盾,主要是生活中为一些小事争吵不断,而且一件事引出一些列的争吵,翻旧账争吵不休,互不相让,甚至吵架到深夜。 两个人的工作生活大受影响,吵来吵去两个人都不知道吵的是什么。无奈之下选择了离婚。 总结一下,他们无非是两种心理动因: 1、战胜对方 对很多人来说,这是摧毁对话的第一杀手,人类就是喜欢争强好胜。 2、惩罚对方 有时候随着愤怒情绪增长,心态会从希望战胜对方转为蓄意伤害对方。 书中给出的原则是:关注你真正目的,你的目的是什么,会决定你获得恩爱夫妻关系还是冷战夫妻关系。关于他人的、对方的目的是什么?我们希望实现什么样的关系?到底是输赢重要,还是我们的关系重要? 二、注意观察 要留意对话什么时候变得“关键”。 关注交谈双方,我正在陷入沉默或暴力的状态吗?对方正在陷入沉默或暴力的状态吗? 1、最常见的沉默形式是掩饰、逃避和退缩。 掩饰是对问题轻描淡写或有选择的表达观点。逃避是指完全避开敏感话题行为。表面虽然在对话,总是避重就轻,从不设计重要的问题。退缩是指彻底退出对话机制。 2、暴力状态是言语暴力。 言语暴力是迫使、控制或强迫对方接受自己观点的行为。 表现形式口出秽言、自说自话和恫吓威胁。常见的有三种:控制、贴标签、攻击。 控制是胁迫对方按你的思路思考问题,要么强迫对方接受,要么搞一言堂;贴标签是给人或观点加上标签;攻击无需解释了。 当出现上面的状态时,意味着对话很关键了,你要暂时退出对话恢复安全对话氛围。书中叫“双路处理”,双路是即关注对话的内容进展,也注意对话双方的安全感,努力营造安全的对话氛围。 三、营造安全的对话氛围 实际上,沟通中营造出良好的沟通氛围非常重要,作用甚至大于沟通的内容。如何营造安全感? 判断哪种安全因素出现危机 共同目的——对方是否觉得你在对话中关注他们的目的?是否认同你的对话动机? 互相尊重——在对话过程中,对方是否感到你尊重他们? 当你的对话破坏了对对方的尊重感时,应当向对方道歉。 当对方误解你的意图或目的时,利用对比法消除误解。对比法是先说明你希望如何,再说你不希望如何,然后提出共同目的。 四、控制想法 有这样一个故事:大街上有个男子突然冲过来,指着你的鼻子大声辱骂。你听了什么反应?肯定特别生气。这时候旁边有人告诉你,他是精神病院出来的,别跟他一般见识。这时候你是什么感觉?估计不生气而有可能是恐惧了。 有个公式:刺激——反应。这就是条件反射。 但人类的刺激反应中间还有个环节,延长了我们的反射弧,增加了变量——就是我们的想法和感受。 行为方式模型: 行为本身无法也不会造成情绪反应,我们还用前面的故事解读。 当你看见、听见有个陌生男子骂你的时候(所见所闻),你觉得我既不认识你,也没惹到你,你无缘无故骂我,这就不对了吧,凭什么?当然不同人有不同的反应,有人见了不理会,有的人可能骂回去。 当你有了这个想法后,你会觉得特别生气。后来有人告诉你他是个精神病,你就释然了。为什么?因为你觉得他没有理智,不能和疯子计较。 控制想法的第一步是做行为模式回顾,然后区分事实和想法,改变自己的主观臆断。 五、陈述观点 当表达有争议性的观点时,书中建议用综合陈述法。 综合陈述法由5个点组成,5点可以分为两部分,内容方面和形式方面。 内容方面3条如下: 1、分享事实经过:事实是最不会引发争议的。 2、说出你的想法:只陈述事实不构成对话的基础,还要加上你的观点和想法。切记不要绝对化表达,少用程度副词,就是“很”、“非常”、“特别”等等,这会削弱你言语的可信度。 3、征询对方观点:你陈述完事实和观点后,该鼓励对方回应了。对话的目的是交流观点而不是证明自己正确,因此虚怀若谷的心态才能使对方敞开心扉交流。 形式方面有2条: 4、做出试探表述:试探性的表述目的是说明这只是我们不成熟的想法,绝不是板上钉钉的事实。 比如“我个人认为”,而绝对化的表述,如“人人都知道”,可以改为,“他们认为”,措辞要软一点温和一点。 实际上你越绝对,对方越觉得你充满敌意。绝对化的字眼和夸张的表述不会让我们更有影响力的。 5、鼓励做出尝试:对方沉默时,安全感营造就十分重要。鼓励对方说出内心的想法,比如我很想听听你的意见。 六、了解动机 这一章重点讲倾听,倾听是沟通中重要的技能。 本书给出倾听的手段有4种,这四种手段能营造安全感,让对方坦率的说出内心想法。 1、询问观点 常用句式如发生什么事了?我想听听你对这件事的看法;如果你有不同观点,可以直接告诉我;我很愿意了解你的想法。 如果能做到不强迫对方接受你的观点,对对方的想法真正感兴趣,对方就会敞开心扉。 2、确认感受 如果直接询问,对方不说怎么办?可以用确认感受来制造更多的安全感。 我听一个搞心理咨询的朋友说过,他们判断一个人的状态是真是假,就用一个词,叫不一致。 他问当事人,你感觉自己开心吗?当事人说开心。但是他的声音低落,精神看起来无精打采的,虽然嘴上说开心,明显不一致。 你好像对我很生气,你嘴上说没事,可是听起来不像没事的样子。 3、重新描述 我理解一下你的话,看看我说的对不对?……你是这个意思吗? 这样一方面是确认对方感受,一方面让对方感觉你认真地倾听了。 4、主动引导 引导对方内心最想说又说不出口的话。比如,你是不是觉得跟我要30%的分成不好意思? 七、开始行动 千万别把对话当成最后的结论和决策。做出决策后布置任务,把关键对话变为行动。概括起来就是四句话: 1、责任落实到个人,人人有责等于人人无责; 2、行动是目标明确,可以参照SMART原则; 3、有截止时间,否则无限期拖延。 4、设置考核检查方法。 八、总结一下 我个人对本书印象最深刻的有两点: 第一,是能识别出是否陷入了沉默或暴力的怪圈。 很多关键时刻难点在于我们有这个意识,意识到这时候的关键对话很重要。只有识别出对话出了问题,才能使用书中给出的方法。如果什么都意识不到,识别不出来,也就不会有意识的去处理了。 标志就是对方或者自己,是否陷入了沉默或暴力的状态。 第二,是努力营造安全感。 说话让人觉得舒服,这是高手,做事做人都无往不利。其中的关键,不在对话的内容,而在氛围的营造。 营造一种安全感,有利于对话的进行。有时候为了营造安全感,我们要牺牲一点自尊心。读这本书,可以说这是我收获最大的一点。 对话和沟通,可能是我们立足社会最基础的能力。 《关键对话》这本书从对话的角度,帮你识别出人生那些关键的少数时刻,也就是风险高、观点差异大、双方情绪激烈的时刻,教你采取一种不同于沉默或者暴力状态的第三种选择。即有综合陈述的5步法,也有倾听的4中技巧,还有双路处理的沟通能力,即注重沟通内容,也注重对话氛围。

留言

此網誌的熱門文章

心理纪录片 : 《伴侣治疗》《你看不见的我》《人生七年》《他乡的童年》《压力的真相》《冥想指南》《深入大脑》《积极心理学》《聪明的大脑》《习惯的奴隶》《睡眠的科学》《探索心理学》《幸福实验室》《看穿读心术》《身份的焦虑》《我们如何对抗抑郁》

量價為王 @wilsonw71270028 · 2h 心理纪录片 : 《伴侣治疗》《你看不见的我》《人生七年》《他乡的童年》《压力的真相》《冥想指南》《深入大脑》《积极心理学》《聪明的大脑》《习惯的奴隶》《睡眠的科学》《探索心理学》《幸福实验室》《看穿读心术》《身份的焦虑》《我们如何对抗抑郁》

《人格心理学》中,有个概念叫做“自我设障”,是指为了保护自尊,在工作或竞争中设置障碍,阻碍自己成功。 通俗点说就是怕自己会失败,所以不敢去做,但又不想承认自己的懦弱,

  加密禅师 @crypto_chanshi · 3h 《人格心理学》中,有个概念叫做“自我设障”,是指为了保护自尊,在工作或竞争中设置障碍,阻碍自己成功。 通俗点说就是怕自己会失败,所以不敢去做,但又不想承认自己的懦弱,于是从主客观方面找各种各样、看似冠冕堂皇的理由,从而让别人和自己都相信一件事: 我不去做,其实是有合情合理的原因的!

如何改善分化水平,更好地坚持自我? 1、重新找回自己的感受

  许不言 @HsuBuyan 如何改善分化水平,更好地坚持自我? 1、重新找回自己的感受 由于自我分化低的人不知如何将自己的感受从伴侣、父母的感受中区别出来,所以他们的幸福和悲伤会收到对方情绪的强烈影响,如果你面临着这样的问题,那么你的首要任务就是试着重新找回属于自己的感受。 首先在你与家人或伴侣相处时,试着在内心对你感受到的情绪提出质疑,这是对方的感受,还是我的感受?此外,还有一个帮助你找回自己感受的方法就是「具体化」自己的感受。 比如你不能简单地说「我感觉不好」、「我觉得不舒服」,你要努力去体会和分辨是内疚?是失望?是尴尬?以及那些情绪让你想到过去曾在什么样的情境中体会过? 要先识别自己的感受,明白它具体是什么,用心不断练习分辨,你就能和自己的感觉达成更好的关系。 2、学会辨识情感和理智 在能够区分自己和他人的感受的同时,你也要学会辨别自己的情感与理智,情感可以是微妙的,也可以是强烈的,但它们通常都是难以抑制的、下意识的感受,尤其是在争执、辩论或情绪激烈的情境中时,你要问自己,现在是我的情绪在起作用,还是理智在起作用? 比如你周围的人都认为你和伴侣不相配,你也清楚地意识到其实你们的性格、爱好都不和谐,可是你就是会在想到对方时忍不住嘴角上扬,会希望和对方在一起的每分钟都变成两倍那么长,「我感到快乐、满足、幸福」,这就是你的感受。 而理智则是客观的,需要经过思考与分析,同时也是有据可查的,它不像自然发生、有时甚至是「侵入式」的情绪或感受,理智思考更多的是一种人们主动选择的状态。 比如你在纠结是否要和伴侣分手时,想到对方条件其实很不错、性格好相处,但也想到对方抽烟喝酒、有时不尊重女性,这就更像是一种基于理性而非感性的判断。 这样一来,你就可以回顾自己过去所做的一些决定和选择,看看自己更多忠于情感还是理智,以及它们分别给你带来了怎样的结果和后续体验。 此时「坚持自我」的含义也会变得更加明确,你会更清楚在什么时候、场合,你想坚持的是哪一面的自我,感性还是理性的?不过需要明白的一点是,感性与理性同样重要,没有优劣之分,它们在不同的情境中发挥着各自的功能。 3、主动与原生家庭建立适当的边界 当你意识到自己和原生家庭的边界过于模糊,就是时候主动建立起更加健康的边界了。 首先你要谨记,即使是父母也无权干涉你的决定与选择,在他们试图这样做时,...